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至真堂资讯 > 中医养生

少量饮酒有助于睡眠的误区,你还在做吗?

来源:至真堂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7-04     浏览次数:80次

我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,正所谓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睡不寐”、“吃人参不如睡五更”,可见睡眠的重要性。

其实,什么时候睡,什么时候不睡也是有讲究的,比如老话常说的一定要睡“子午觉”。

子时是指晚11点至凌晨1点,从中医理论来讲,这个时间段是“胆经循行时间”。

如果肝胆功能失调会出现“胸胁满闷、口苦咽干、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”等症状,所以白领们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在晚上11点之前就寝,达到养肝的目的。

白天中午要睡一下午觉,中午12点到下午1点之间要睡下午觉,时间不宜太久,小憩片刻即可。

既然有一定要睡的时候,还有不适合睡觉的时候,比如这三种时候,我们的身体就不适合睡觉。

不要生气时入睡

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是中医理论上认为的人的七种情绪,都是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,一般不会直接致人生病。但如果情志活动剧烈、过度,并持久不得平静,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。

常生气是百病之源,生气主要危害在肝。

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犯怒时,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,肝气郁结,表现出胸膈满闷,两胁胀满;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火上炎,表现出目赤肿痛,口苦口干,烦躁易怒。

如果生气的时候入睡,则会导致肝血不足、肝气有余,长期以往,气血运行错乱,可导致睡眠失调,出现失眠。

不要醉酒后入睡

中医认为,酒为温性食物,尤其是“药酒”,可用来治疗风湿类疾病。

但长时间、大量的饮酒或者醉酒会危害健康,尤其是“伤肝”,易酒精中毒,诱发酒精性肝硬化,甚至肝癌;还会“伤胃”,导致胃炎、胃出血;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
有人称“少量饮酒有助于睡眠”这其实是误区。

虽然体内酒精浓度在下降过程中会产生镇静作用,确实会诱发睡眠,但同时也严重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,中断睡眠的进程,让大脑无法进入深度睡眠,睡醒后疲劳感消除并不明显。

醉酒后,由于酒精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要警惕酒精性低血糖的发生。

这种往往比普通的低血糖严重得多,如果不及时救治,可导致脑水肿、颅内压增高,病死率达10%。

此外,人醉酒后吞咽反射、吞咽动作变迟钝,咽喉部肌肉更松弛,呼吸道更容易阻塞。

如果仰卧入睡,呕吐物可能会难以吐出来, 堆积或反流到气管中,发生误吸,轻者会发生吸入性肺炎,重者窒息造成严重的大脑缺氧,突发猝死。

不要黑白颠倒地睡

不少人习惯在周末打乱睡眠节奏,晚上不睡,白天不醒;到了周一,身体就像被“掏空”了。

人体生物钟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,但黑白颠倒则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。

中医讲究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这种“昼夜节律”主要体现在睡眠周期上,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10时到凌晨6时。

夜间睡眠时,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才分泌。前者在黎明前分泌,具有促进人体糖类代谢、保障肌肉发育的功能;后者在入睡后方才产生,既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,也能延缓中老年人衰老。

因此即使白天能够达到充足的睡眠,也不能替代夜间睡眠。

中医认为,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,如果把脏腑和十二个时辰的兴衰联系起来,肝胆经在23:00到第二天凌晨3:00最为旺盛。如果长时间的熬夜,肝胆必然受到影响,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亚健康状况,比如容易疲劳、免疫力下降、胃肠消化不好以及内分泌失调等,还会导致睡眠障碍,并发焦虑、健忘等精神问题。

所以,要想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身体,每个人都应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,不要熬夜,不要酗酒,这样才能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