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至真堂资讯 > 中医养生

这些情况要警惕!身热无汗、心烦口渴、没胃口,暑湿太重了!

来源:至真堂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8-09     浏览次数:111次

最是绿荫留不住,堂前一叶知秋来。

立秋在古代可是一个“大日子”,在宋朝时,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。

等到"立秋"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"秋来了。"



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

从文字角度来看,"秋"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

但立秋时节仍有暑热,所以禾旁边是一个“火”,中医称这个阶段为“长夏”,长夏的气候仍以暑湿为主。

因此,此时养生,仍需注意防暑祛湿。




我们的身体里最怕湿的莫过于脾了。

营养物质的吸收,气血的生化都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。

脾,中医称为“后天之本”,“仓禀之官”。

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,主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,最忌湿。




被湿所困的脾,对食物营养的吸收、气血的生化就会大打折扣。

但是经过了一个夏季各种冷饮、水果、油炸等食物的大快朵颐,加上外界的暑湿。

外感和内生的双重夹击下,脾早已被暑湿团团围困了。




暑湿自测:

➡ 身热无汗,头痛身重,心烦口渴,胸闷皖痞。

➡ 恶心呕吐,腹胀便黄,疲劳嗜睡,食欲不振。

➡ 咳嗽多痰,舌苔黄腻。


想要化解暑湿,首先我们就要健脾,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。

然后再顺应长夏气候特点,加以食养,开胃益气。




脾胃功能正常,侵入人体的暑湿之气才能及时被排出来。

这是保证机体少受或免受暑湿之邪的前提。




三大穴位 帮助我们

恢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




外关穴


“外”是外部的意思,“关”是关卡的意思。

顾名思义,外关穴就是犹如人体的关卡一般,令穴外的气血物质和体外邪气无法进入穴内。


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,它和肝、胆经都有联系。

有通经、止痛、清热、消肿等功效,可治一切风寒或暑湿邪气。


取穴位置:位于前臂背侧,手腕横纹向上三指宽处,与正面内关相对。

按摩方法: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外关穴100~200次。


此外,在偏头痛发作时,用大拇指揉外关穴、太阳穴,每穴各揉3分钟,疼痛就也会明显缓解。

三阴交穴


三阴交穴,是三条“阴”的经脉(足厥阴肝经、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)交汇的之处。


这三条经脉都非常重要,可以说,肝脾肾的健康是生命的命脉所在。

改穴有益气和血、健脾化湿、滋补肝肾、紧致肌肉、改善气血不足、调理月经等功能。



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弱,还是女性养生调理的重要穴位。


取穴位置:内踝尖直上三寸,位于胫骨的后缘。

取穴方法:正坐屈膝成直角,在踝关节内侧,足内踝上缘四指宽,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处。

按摩方法: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对侧三阴交穴,一压一放为1次;或先顺时针方向、再逆时针揉三阴交穴,持续10分钟。


注意,月经期和怀孕期间,禁止揉按三阴交穴。




足三里穴


足三里穴,属足阳明胃经经脉。

《四总穴歌》中说:“肚腹三里留。”


意思是指,凡是肚子、腹部的病痛,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。


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、生发胃气的功效。


取穴位置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
取穴方法: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。

按摩方法:端坐凳上,四指并拢,按放在小腿外侧,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,作按掐活动,一掐一松为1次,连做36次。两侧交替进行。


另外,中医认为思伤脾



低落的情绪也会增加湿气内生。

所以想要从本质上化解暑湿,我们日常的饮食、情绪也很关键。





长夏暑湿 常吃

健脾祛湿食疗方




这里分享一道健脾祛湿的食疗方,被暑湿所困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。




鲫鱼冬瓜汤


材料:冬瓜250克,鲫鱼1条(250~275克)。

做法:冬瓜去皮去瓤,洗净切块。鲫鱼刮鳞去内脏后,洗净,将其放在热油锅内煸炒。煸炒一会儿后,加适量水、冬瓜块及调料,煮至鱼熟瓜烂即可。

主要功效:鲫鱼可以健脾利湿,消肿利水。




冬瓜有清胃热、去湿解暑、利尿、消水肿等功效。鲫鱼则味甘性温、益气健脾

两者合煮为汤,可以辅助治疗改善脾虚水肿、胃弱食少、呕吐、腹泻等暑湿症状。